#木的一匙溫柔
對於社群軟體,來思考看看:
🔻如果有一天,我沒有帶手機出門...第一個念頭是?
🔻如果在社群媒體上,我的朋友一直都沒有按我讚...第一個想法是?
🔻無預警的被一位認識(但不熟)的友人取消追蹤...你的感覺是?
🔻看到追蹤的網紅過得多采多姿,比自己的好上許多...你的反應是?
在網路發達的現在,使用社群軟體與他人互動、連結、甚至有許多因應網路而發展出的職業,如youtuber、網紅文化、KOL等等,我們很容易在網路上搜索自己要的資訊,但過度使用與依賴社群軟體,也可能因減少對於現實生活的真實感與連結,導致負面的效果。
🌟本來是為了增加人際連結,卻變成一種互相猜測的溝通方式
一開始使用社群軟體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人際連結,能夠了解朋友的動態與近況,透過社群軟體互相關心、或是能夠因為回應而產生連結。
我們使用社群媒體上的留言、提醒、按讚,成為人際之間溝通與釋出善意的橋樑,但是當對方「沒有」如此積極的回應時,也會讓我們從而感到「是否關係生變」的疑惑。
僅使用這些社群媒體上的操作作為關係的維繫與溝通管道,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蒙上更多困惑的面紗,似乎只能夠「臆測」、「測試」、「猜測」對方的意圖,而無從真正得知。
🌟社群媒體的選擇性貼文,讓人「理想化」對方的生活
因為喜歡某些網紅、KOL的生活方式與態度,想更了解他們因此選擇追蹤,但是否在某些時刻看到他們總是發一些遊山玩水、使用專櫃產品、收公關品、拍攝身材姣好的照片等看似光鮮亮麗的動態,讓你回頭比較自己的生活狀態時,感到不足,甚至讓人有些討厭?
社群媒體上選擇性的只篩選出好的樣態發文,讓人難以設想這張照片背後可能的辛苦,我們在瀏覽的過程中執著於他人所表現出「好的」層面,就好像他人的生活只充滿著「好的」,而我們的生活呢?似乎就集結著所有不幸於一身,增強了憤世忌俗與對生活的無力感。
防疫生活已經維持一段時間,也發現在面對面社交隔離的狀況下,我們似乎也只能夠仰賴社群軟體與網絡來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如何自保與穩定自己?
☀️透過視訊溝通或直接傳送訊息,與人的連結建立在直接的互動
在社群媒體上的舉動(按讚、關注、留言)都只能代表「部分」的人際互動,不能被解讀為完整的人際互動意圖。
與他人維繫與經營關係,仰賴的是直接、
主動與積極地和對方互動(直接傳送訊息、通話甚至視訊等)。
☀️取消關注那些讓自己感到渺小與自卑的帳號
社群媒體上的比較,時常削弱自己的自信心,好像他人的生活總是過得比自己好。
當發現已經不能夠用「純欣賞」的方式看待喜歡的網紅或追蹤對象時,選擇性的取消追蹤,讓注意力放回「自己」身上。
☀️建立屬於自己的「社群媒體」
「我喜歡什麼樣的關係」
「我想和誰維繫感情」
這些都是自己能夠掌握與控制的,把握與珍惜那些你想好好經營的關係,比起社群媒體上的按讚,一起做某件事情、更新彼此的現況等都是更好的方式。這樣「真實的連結」也更讓人感覺到親密,建立屬於自己的人際舒適圈,花時間經營與維繫。
在社群軟體發達的時代下,你也曾有同上的煩惱與心聲嗎?歡迎與我們分享。
#社群軟體 #親密關係 #socialmedia #疫情 #社交隔離 #人際連結 #親密感 #自我成長 #自我反思 #人際關係 #諮商 #台北諮商 #新北諮商 #郭玟秀諮商心理師#黃旻諮商心理師 #圖文插畫家麗莎